1.什么是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、 引发手是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(型)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。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口痛、厌食、低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, 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。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。个別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, 可迅速导致死亡。日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,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。

2.手足口的病因
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。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,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、 呼吸道及接触传播

3.手足口病的表现
常表现为口痛、厌食、发热,口腔可以看到小疱疹或溃疡。
皮疹开始为小红点,后可变成疱疹,手脚、胳膊、臀部、腿部多见,躯干、四肢、口周少见,皮疹常不痛不痒。潜伏期:多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


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逐渐好转痊愈。
少数可能出现高热惊厥,多在开始发热的24小时内。
重症手足口病可出现精神差、烦躁、嗜睡等症状。建议精神差、进食差、持续高热、3岁以下幼儿,尤其未接种疫苗者住院治疗。具体听医生的。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同一类病毒感染引起,手足口病早期可能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,需要注意
4. 怎样治疗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,尚无特效抗病毒药,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。具体的治疗以医生告知为准,尤其重症手足口病。
1.一般治疗
本病如无并发症,预后一般良好,多在一周内痊愈。主要为对症治疗。

(1)首先隔离患儿、 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
(2)对症治疗,做好口腔护理。
(3)衣服、被褥要清洁,衣着要舒适、柔软,经常更换。
(4)剪短宝宝的指甲,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,防止抓破皮疹。

(5)臀部有皮疹的宝宝,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、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。
(6)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成药,补充维生素B、C等。
2.合并治疗
(1)密切监测病情变化,尤其是脑、肺、心等重要脏器功能;危重患儿特别注意监测血压、血气分析、血糖及胸片等。
(2)注意维持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。
(3)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相应处理。
(4)出现低氧血症、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、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。
(5)维持血压稳定。
其他重症处理:如出现DIC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等,应给予相应处理。

5.怎样预防手足口病
(1)接种疫苗 建议6月龄-5岁儿童接种EV-71疫苗,接种2针,间隔1月,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。对其他肠道病毒没有保护作用。
一项研究显示接种2剂EV-71疫苗,对轻症手足口病保护效果为91.1%,对重症手足口病保护效果为73.3%。接种疫苗并不是百分百有效,仍需加强护理,避免感染。

(2)日常预防 勤洗手,孩子需在饭前、便后、玩耍后洗手,家庭成员需在饭前、便后、回家后、做饭前洗手。肠道病毒对75%酒精有抵抗,需要用含氯洗手液,湿巾不能代替洗手。
婴幼儿也可能有症状轻甚至无症状的感染,年长儿童和成年人症状多较轻,有时无法判断孩子或自己是否接触手足口病患者,此时需要注意加强手卫生。
肠道病毒对高温、干燥、紫外线等敏感。建议喝凉白开、吃熟食,晾晒衣被。

参考文献:1.儿童传染性疾病治疗学;2.手足口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
资料来源:彭杰林(儿科)
(部分资料来自网络)